学科科研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成果 -> 正文

【赵付科 吴文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时代出场、结构体系与构建路径

阅读次数:日期:2025-10-14

【摘 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要求。建构中国发展新的话语范式、凝聚文明复兴的精神认同以及丰富人类文明样态中国元素的时代要求,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时代出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意蕴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文化形态结构特质的系统多元性,文明性与民族性相契合的文化形态体系、历史性和现代性融通的文化内核体系、人文性与人民性互促的文化价值体系、切实性与前瞻性结合的文化叙事体系,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内容体系。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在自信自立中培铸文化品格,在体用贯通中开辟发展空间,在守正创新中续民族文脉,在文明引领中擘画文明前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强国;文化主体性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文脉赓续协力同行,从“中华文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意味着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崭新认知,标志着党对文化强国内涵要义、价值意义的理解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概念范畴,建构这一文化形态更是一项联结古今、达及世界的重大战略任务,有必要从时代的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现实催生,并以此为基础立足多元文明体系,从文化形态、文化内核、文化价值与文化叙事等方面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现代性意蕴,从体用结合的角度探索其构建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

时代出场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成创化具有多重支撑,既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培植的“根脉”和“魂脉”之上,更是我们党以正确历史观和大局观把握战略主动的结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我们党在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共进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使命课题,凸显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回应,表明了党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是以推动文明复兴的使命感和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因应时代大潮的必然。

(一)重塑认知:顺应解读中国话语范式历史性变化的需要

从人类历史上看,解读国家或民族发展的话语范式受到时代大环境和国际社会价值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我们党在准确判断中国和世界发展基本态势的基础上,科学对接人类社会发展话语范式转变而提出的重大话语范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从文明复兴高度阐释中国崛起。当今世界,人类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文明逐渐从表明社会教化的语义发展为衡量社会进步状态的概念,将大国崛起同文明进步相结合已成为普遍共识。马克思、恩格斯就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提出“文明时代”“文明国家”等概念,将文明与现代化相联系。就解读中国而言,罗素就强调中国的文明国家属性,强调吸收借鉴中国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未来出路;汤因比也认为,中国将在融通中西文明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起点;梁启超则立足民族存亡,强调化合中西文明以使中华民族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特别是后现代理论的提出,“反思现代性”思潮的涌动使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更为拓展,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中更加注重发展的文化底蕴,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元素。国际社会普遍从文明角度看待中国崛起,“文明冲突论”“文明型国家”理论等都是典型代表,从文明角度理解中国是对“模式论”“民族—国家论”的超越。因此,如何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文明要素,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塑造现代文明的中国样态,总结中国发展的文明范式,是我们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重要考量。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从历史维度肯定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观在现代化问题上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坚持以“文明论”阐释中国不是从西方文明的立场作出价值判断,而是以历史中的中国映照现代化的中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文化主体性建构。长期以来,“冲击—反应”论主导着解释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逻辑动因,传统与现代背反理论也鼓吹历史文化传统越深厚,发展变革的阻力愈大,这两种观点都是一种主体性缺失的表达。如何向世界阐释中国道路的独特文化意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从文明赓续角度考察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既肯定了中国文明国家的形象,更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自主自立特性。中华民族始终重视自己的历史,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保持文明形象。基于中华文化的统一连续性,从文脉传承中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史成为解读中国的基本方向。雅斯贝斯认为,文明的历史性飞跃是对轴心时期文明成果的重释与回归,中国即是如此。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动力和独特文明内核源自文脉赓续,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具有双重话语意蕴,既是对传统文化扬弃超越的“破”,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共生的“立”,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主体性话语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突破。

(二)凝聚认同:坚定民族文化认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是一部文化心态调试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增强文化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进程。近代后,东西文化有三次不同的历史性接触。从近代以降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自卑到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自觉,再到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和文明交流交融中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奋斗写照。但是,在当今多种思潮的交互影响下,“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表现出对待中华文化的不同态度。我们党创造性提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旨在克服守旧、亲外、彷徨等文化自卑心理,以坚定的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社会共识,在文明互鉴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其一,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坚持“两个结合”、增强精神主动的要求。精神主动是主体思想意识层面的自觉能动性、前瞻适应力的表征,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使“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两个结合”,就是对中国人民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转变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传统在现代的活力迸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样态的时代塑形,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我们党对“两个结合”重大意义认识的时代成果,更是新征程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空间的接力实践,将在增强人民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培铸精神底气和昂扬的文化心态。其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以文化认同增强政治认同的要求。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文化论争与政治立场相互交织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线索。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民族复兴伟大愿景的激励,如何以文明向心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一个重大问题。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是为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生活碎片化、人的存在原子化产生的身份认同等负面问题,以正确历史观培育国民科学国家观,也追求在赓续中华文明中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增强民族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各族文化、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其三,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以开放胸襟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加快构建中国文明叙事的要求。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价值支撑,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来源。我们党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当今世界人类命运与共下文明交融持续深化的态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使“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我们党把握历史发展态势而实现的文明理念的创新,在汇通中西文化成果中培育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既表达了中国致力于在推动人类文明互鉴中促进共同发展的文明新叙事,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性充实现代化的文明元素,拓展人类社会发展路径。

(三)创新文明:凝练中国经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我们党站在民族振兴的高度创造性提出的新范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结果。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这一重要概念,既是对近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新文化的经验凝成和理论总结,也是在新历史条件下以中华文明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展开和深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以“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担当意识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理论,践行着将中国变为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使命。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前,在“二为”“双百”“古今中外法”以及“三个面向”等方针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民族文明体,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赋予党更深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关于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系统集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和文明创造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明都有其存在的时空场域,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两个大局”历史方位下的文明形态,从本质上决定了其兼具解决民族性问题与回应世界性难题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打造民族文明标识的新探索。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奠定了“四个自信”的精神根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底色,使我们走自己的路有了更坚定的底气。坚定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国主体性,用中国道理提炼历史经验并升华为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提出,是从宏阔的历史纵深中对党文化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表达,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道路、制度以及文化建设规律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着力形成中国发展特殊样态的新文明诠释。另一方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解决好自身问题也是为更好地应对世界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历史性的文明形态,也是我们党探索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中国化样态。从人类历史的长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既表明了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也丰富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凝练其中的积极的、可传播性的经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

结构体系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必须在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理论品格的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角度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结构体系。从本体论视域看,“文化”本身就具有多重的价值表达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又是基于中国独特发展实际中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文化形态。因此,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定,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本质要求,从党的文化使命和中华文化特质的结合中理解其基本范式。

(一)基本规定:建设文明性与民族性相契合的文化形态体系

文化具有复杂多元的判定和界说,但无论以何种观点分析,其基本前提都是立足于民族创生主体视角和社会形态的空间场域。任何文化都以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为载体,是文明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社会形态规定了文化发展层级、制度属性和进步程度,赋予了文化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一般规律性。文化的民族归属决定了其传统纽带、基因特性和精神脉络,塑成了文化独特的空间存在样态和载体。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将文化的社会形态属性和民族国家属性相结合理解,以此作为人的存在状态的表现范畴,不同时代的文化代表“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定,是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一般抽象和具体实践的统一体。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超越的动态的符号标志,表现出历时态性质。从中华民族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旨在建立一种超越人的异化依赖关系,追求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历史性进步;从人类历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走向,代表着一种以社会主义文明为基底、以共产主义文明为目标的指向未来的文明形态,是对旧文明的超越,同时也具有肯定主体价值、面向人类群体、富有创新动力、结构更加合理的特点,标志着文化发展新阶段和文明更替新趋向。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更新而非断代的结果,是民族生命体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结构的新时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源流就“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立足本民族的记忆场,保证其自身建设逻辑一致性、价值合理性、存在可行性。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民族实体与文明样态、政治性与文明性的结合,规定了现代化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时代特质和基本走向。

(二)特色之基:打造历史性和现代性融通的文化内核体系

文化是时间概念和空间范畴的统一体,反映了人类心智和能力进化发展的状态和趋向。对文化时空性质的理解,从深层看意味着文化实践变革的历史性和文化价值内核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历史性元素发展创造的产物,塑造了文化的演进脉络,而各种文化要素的共时性存在则成为一种文化独特性标识。因此,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范式逻辑,必须对支撑其生成可能性的文明元素层级进行系统辨析。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各民族和国家在实践领域内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而言,吮吸着深厚的文化滋养,凝练着民族复兴的实践智慧,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在特色的文化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历史与现代的价值结合。就现代性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标志着人类发展达到新的文明高度。社会主义为中华文化赓续提供了社会形态空间,并以其进步的文明价值理念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指引文化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就历史性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具体延展的文明成果,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际,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设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更高形式新的飞跃的历史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熟定型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时代样本,也在回答人类文明发展时代课题中传递中国文化智慧和现代方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社会进步标准和中国式现代化民族禀赋的价值结合。现代性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表明中国整体进步状况的文明载体,彰显中国发展建设布局的整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主体性,反映五大文明协同发展的全面性,展现顺应潮流面向世界的创造性,突显我们党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彰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价值追求。现代性以历史性为基础,既要以现代性统筹历史性,更要以历史性支撑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延续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集体精神实践的综合,在内部构成上体现为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滋养,以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和西方先进文明为智慧来源,以五大文明共同发展为实践追求,以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为形态结构的文明综合内核体系。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融通古今中西的价值立场,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结合,从社会形态和文明结构维度筑牢主体性和独特价值支撑。

(三)目标追求:确立人文性与人民性互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元素,决定着一种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方向。文明是文化中基本的、积极的部分,是文化价值性的集中表现。在西方话语中,“文明”最初指城市居民,后引申出文雅、教化的含义,现指“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即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等的诠释。在中国语境中,“文明”初始被用来指代人的开化、文治教化。近代以来,“文明”用为表达社会发展的标志,如陈独秀就将近代文明解释为人心及社会的变古与开新。因此,从本质上看,文明实质为人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是人为和为人的统一,文明进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最理想的发展状态。中西方现代化叙事最终目标的差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意蕴,规约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人性导向。

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具有后者的基本精神特质。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体系,其根本精神就是建立在鲜明人文性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同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中华文明的人文性表现为重视人的主体修养和道德养成,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礼乐教化建立理想社会。进而又引申出对人的重视,从而形成以人为中心,对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整体文化思想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传统人文精神的时代彰显,新时代推进“五大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的特性和本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证成和发展,达到人的多维关系和属性的自由发挥。这种人文精神或者人文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重要思想精神来源,也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人民性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话语中,“人民”范畴也是一个超越政治性局限的集合性概念,是面向世界各国人民“类”的广泛性语义。同时,文明相较于文化而言具有向外的特性,即文化关注的是民族特性,文明重视的是普遍的、向上的价值。从这一层面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文明进步意义讲,既是为本民族人民群众探索美好生活的路径,也在于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拓展对人类发展道路的认知,坚定关注人的类本质存在合理性的价值追求。

(四)重大要求:书写切实性与前瞻性结合的文化叙事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形式,也是一种现代化事件的知识性表达,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实践在自主知识范围的探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总结传播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既要靠中国历史性成就的现实确证,也要着力打造具有标识性、可借鉴的叙事话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现代话语体系,引导中华文明的未来方向并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叙事体系包括全面科学的文化叙事结构,多视角、多层次地客观传递中国现代文明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叙事结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重叙事架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的故事和声音既是中国理念的传播载体,也是中国实践的抽象表达,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及力量的总结与提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叙事结构是知与行的统一,既是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的知识叙事,更是实践探索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要求和未来发展的整体诠释。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叙事体系要落脚到话语体系的建设上来。叙事本质上说就是话语的传播,是主体与接收者的双向互动及话语更新的过程,要提高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认知和接受度,必须建立科学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话语体系包括横纵两维度话语结构,横向话语层级旨在建设五个层次的话语结构,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问题,从何谓、为何、何意、何往、何为等方面搭建宏观层面的话语结构,既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源流演进问题,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价值理念、创新创造、独特优势,重点解决传什么和如何传的问题。合理的纵向话语结构丰富完善话语体系支撑,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话语既包含统揽性、总括性的话语范畴,也应含有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不同方面阐释的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从普遍与特殊的角度看,既要提炼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特质的文化标识和价值精髓,也要重点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表述,重点解决话语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问题。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叙事体系建设要兼顾切实性与前瞻性,达到求实原则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

构建路径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党以文化使命为砥砺,全面总结文化发展规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遵循,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自信自立、体用贯通、融通古今和人类关怀,开辟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新前景。

(一)自信自立:在民族主体与文化主体结合中培铸文化品格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所面临的文化困惑或文明迷思,从根本上说是如何在解决古今中西论争中保持自身自主性的问题,最大的危机是文化主体性危机。我们党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自信力和自主性,并作为新时代担负文化使命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自主和自信品格的时代发展,要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品格,在坚持民族主体与文化主体的结合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所谓民族主体性是指民族发展的独立、自觉和能动特质,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立存在、提高自觉认知及由此生发的文化创新发展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要坚定民族主体意识,坚持运用大历史观,整体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和内在特质,以科学的文化自知提升中华文化转型发展和同现实相适应协调的主动能力和自主地位。坚持文化的民族主体性,是要延续“中华民族”这个标志符号,传承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观念、政治认同意识、文化心理情感等塑造民族特质的元素,坚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民族特征。民族主体不是片面排外,而是要在自信自立中处理好吸收外来文化并保持民族主体的关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以我为主,增强中华文化的选择和消化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所谓文化主体性是指文化发展的自主自为、自信自强和自我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要从建构、内核和方法三个方面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建构主体上坚持党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当代各民族的主创作用,更好地服务时代发展和群众生活需要,回答好文化建设主体动力和服务对象问题;在内核主体上坚持以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为主,在推动传统创造转化中适应时代需求,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文明共同体;在方法主体上坚持从自己的主体立场分析认知中华文化,以理性平实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用中国理论和道理分析中国文化价值内涵,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命主体、评价主体、接受主体和发展主体地位。

(二)体用贯通:在指导思想与民族精神结合中开辟发展空间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是“两个结合”在文化建设领域的落实,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党对中华文明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必须科学把握“两个结合”基本要求,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关系,不断开辟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新空间。

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多维结合。以什么思想指导文明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争论中的核心问题,既是因为需要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对文化内部要素进行客观分析,保证文化建设正确方向,还在于任何一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本质是一种思想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核影响着文化的属性、层级和内容。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导文化发展实践,回答了在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思想创新和文明赓续的重大问题。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在文化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批判继承,在思想原理同文化精神的对接中,深化认识中华文化作为中国基本实际、主要意识价值、话语表达形态、文化心理情感等存在样态,增强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第二个结合”不是一个单向的主客关系,“结合”也不是双方的同化融合,“结合”旨在求同存异而非聚同化异。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内容研究,扩大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使马克思主义在汲取中华文明智慧中融入并成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三是要在“第二个结合”中超越“体用”之争,在“两源一体”关系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结合”的落脚点是创造,“第二个结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在结合中实现相互成就,服务于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要摒弃传统“体用论”,使双方在中国式现代新文化形态中互为支撑,使由“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主体部分。

(三)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结合中赓续民族文脉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遗业……文化是有历史的”,文化是人类世代创造的成果总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贯通古今的文明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文明样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要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创造者、解释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去重新解读传统,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一是要坚持历史思维贯通历史和现实,“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树立高度的历史自信,摒弃历史虚无等错误观念。要以自信的心态观察和回溯历史,对中华文化之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贡献做正确评估,对近代文明蒙尘境遇进行合理镜鉴,弄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向,系统梳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精神成就及其表达载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提供厚重历史支撑。二是要坚持辩证思维消解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传统是指在历史中积淀凝成,具有稳定的结构和价值系统,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至今仍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深层文化要素。传统是联结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跨时空存在的独特性,也就具有同现代冲突的可能性。消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构成要素,坚定文化自信去粗取精、批判接收,以传统土壤滋养文化新形态。三是要坚持创新思维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守正就是要坚守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铸牢文化建设的根脉和魂脉,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不变质、不变色、不偏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培育新的文化生命体既要坚守底线,也要进行前瞻性思考,增强主动性。要统筹话语创新、机制创新和形式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明交流和传播方式,建立系统多维的话语体系和叙事范式,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问题,增强文化话语权,全方位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魅力。

(四)文明引领: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结合中擘画文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新方位和演进新方向,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创造性和进步性的事业,要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结合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前景的书写。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要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乘势推进文明创新。当今世界,人类逐渐从对物质问题的思考转向对人自身发展的探索,西方文明的工具理性思维、资本运行逻辑、物欲至上观念等文明弊病需要东方文明补其缺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要把握历史潮流、回应时代呼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文明内部各方面协调平衡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既要遵循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主动促进文明创造。新文化形态不可能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但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蕴含的独特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滋养。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联通农耕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立体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要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在互鉴中推动文明进步。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包容开放性,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要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品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包容的情怀凝聚人类文明共识,以中华文明的视野看世界,在人类文明大格局中看中国,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同时,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目的性。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狭隘性,以价值理性统摄工具理性,把文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促进人的多维属性全面协调发展的立场上,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塑造人类命运与共的文明意识,推动人类文明以“类”的规定性生成为目的,致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来源:《东岳论丛》2025年第9期

上一条:【赵付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学理阐释
下一条:【张宏博】中美金融发展道路再分流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学院楼10号楼   邮编:102206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