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我院师生社会实践风采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我校的“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活动,其中重点展示了我院“青山行——北山生态文明实践调研团队”的工作成果。
图为报道相关内容
报道链接:https://zqb.cyol.com/pc/layout/202510/19/node_04.html
该团队由我院肖宁老师指导并带队,成员涵盖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李如希、2023级硕士研究生曹艺凡、李秀静、熊吉雅,以及经济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马雯静,是一支融合多学科背景的青年调研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与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团队以此为背景,远赴位于甘肃酒泉的中国北山实验室,围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北山实践与中国方案”展开深度调研。他们走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一线,亲身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如何在高放废物安全处置这一世界性难题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访谈与沉浸式体验,了解北山故事,感悟北山精神,并致力于将这一重大科技工程实践案例转化为思政育人的生动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现场
调研团队用脚步丈量国情,用专业诠释担当,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品格,也成为我院实践育人成果的又一鲜明注脚。未来,我院还将继续与中国北山实验室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更多人听见来自西部、来自深地、来自中国科技前沿的生态文明强音。
图为团队成员与中国北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合影
实践感想:
李如希:在北山,我用目光丈量戈壁的浩瀚,用眼睛收藏银河与日落的浪漫,更用心灵触碰“大国重器”的脉搏与“北山精神”的温度。北山之美,美在景,更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垠戈壁并非荒芜,而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宏大叙事。然而,最令我动容的,是北山的人。他们是一群以热爱为火炬的人,在漫长岁月中用行动诠释“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真谛;他们是一群心怀家国情怀的人,那份情怀如同戈壁上飘扬的国旗,炽热而坚定;他们是一群将精神扎根于大地的人,秉持“一件事做到底”的信念与执着,以“扎根戈壁、爱国奉献、世界一流、永久安全”的北山精神,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用绿色、创新与坚守书写时代答卷。
马雯静:通过此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领域的战略布局与科技创新能力。北山实验室的建设体现了国家在核能产业链末端治理上的战略性投入,其巨额投资不仅关乎技术安全,更涉及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调研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实验室在深部地质环境研究、工程屏障测试及绿色建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进展,这些研究不仅关乎核废料安全处置,也对深地科学、岩石力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我将持续关注北山实验室的发展,并结合专业所学将调研所得应用于相关研究。
李秀静:通过本次北山实验室的实践调研,我深切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守护生态安全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作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核地质选址、放射性治理等前沿技术,直观感受到“万年尺度”的生态伦理如何落地。这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边界,也提升了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北山案例是思政教育与科技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为培养具有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路径。
曹艺凡:此次北山之行,让我接触到了此前从未涉足的核领域,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增长了见识。在北山实验室人员的热情接待与细致讲解中,我通过实地考察,真切体悟到“扎根戈壁、爱国奉献、永久安全、世界一流”的北山精神——正是这样一群人,以执着与坚守,默默耕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熊吉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这片荒漠上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建设的生动答卷。以“万年工程”为标尺的高放物质处置研究项目,将生态保护与科技攻关深度融合,用长远眼光守护环境底线,完美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北山地下实验室,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它以科技赋能生态安全,用担当精神践行绿色理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绝非粗放发展,而是兼顾当下与未来、统筹发展与责任的永续之路。
特别鸣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北山实验室
图:中国青年报网站、青山行——北山生态文明实践调研团队
文:李如希
审稿:肖宁、刘明月
审核: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