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今天是: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国际学术讲座——项舒晨教授与Jacob David Bender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25-03-26    点击量:

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对话,推进学院国际化科研平台建设,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文娟教授主持的科技部项目“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特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项舒晨教授与Jacob David Bender教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2024年3月20日,两场专题学术讲座于沙河校区第二教学楼311教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全体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教师代表参与研讨。

项舒晨教授以《观万物之文与观人类之文:论儒家“情”本体论的文明建构逻辑》为题,基于出土文献与传世经典的互证研究,系统阐释了“情”在儒家文明论中的本体论意义:通过分析“观物取象”“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等命题,论证早期儒家将文明制度(“文”)的生成逻辑锚定于主体情感(“情”)与宇宙纹理(“象”)的互动关系,揭示“情”作为文明起源的认知中介功能;此外,项老师结合“性自命出”等命题,指出儒家“生德于中”的伦理实践依赖于情感(“情”)、心性(“心”)与文化教化(“心术”)的动态平衡,为“以情育德”提供了心性论依据。项老师强调了《礼记·乐记》的礼乐教化范式:以“乐者,通伦理者也”“致乐以治心”为核心,解析儒家如何通过礼乐制度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普遍性道德自觉,从而构建“情→礼→德”三位一体的文明秩序。

Jacob David Bender教授以《比较哲学的方法论反思与学术发表策略》为题,从跨文化哲学视角提出两大议题:方法论批判与范式创新:反思西方学界对“方法论至上主义”(Methodological Fetishism)的过度推崇,主张以“问题导向”取代“范式优先”,论证跨文化研究应注重差异性对话而非单向度理论移植;结合SSCI/A&HCI期刊审稿标准,详解比较哲学论文的论点定位、文献综述规范及跨学科话语转换策略,强调批判性框架建构与非西方经典的阐释有效性是提升国际发表成功率的关键。

两场讲座以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为方法论基底,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国际视野的研究范式。陈文娟教授在总结中指出,项舒晨教授的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议题开辟了情感哲学维度,而Bender教授的跨方法论反思有助于突破“中西二元”思维定式,对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启发意义。本次学术活动标志着学院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国际化、跨学科合作层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项舒晨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Bender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学院楼10号楼    邮编:100081